唐山“营田”历史文化初探与文史资料考证
一、“营田”含义。
“营田”,百度百科词语解释包含以下三个意思:一是经营田产,购置田地;二是屯田,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,以供军饷;三是屯田制之耕作地。
二、“营田”早期的史书记载。
根据最早的史书记载:
“营田”,是指经营农事。“大教民营田,收谷数十万斛。”——《新唐书.卷111.张俭传》。
“营田”,是指公家集聚流民,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。“营田者,募民耕之,而分里筑室。”——《文献通考.卷七.田赋考.屯田》。
“营田”,是指屯田的田地。“初,州有营田,宰相遥领使,而刺史得专达。”——《新唐书.卷一四三.薛珏传》。
三、我国历史上的“营田”。
我国历史上的“营田”,也有时称为“屯田”,但二者又有不同。“营田”也叫“水利营田”,包括一系列治河、防洪防旱、开渠筑坝、疏通通航、引水灌溉等水利工程,“甚哉,水之利害也”“自是之后,用事者争言水利”(西汉.司马迁《史记.河渠书》),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利用水利改造田地,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:一是通过充分利用水利而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,提高农业产量;二是为了提高粮食单位产量而改变传统耕作方式,充分利用水利,在北方尝试推广高产作物——水稻。“屯田”多指利用戍卒或农民等人垦殖荒地,如:“自武帝初通西域,置校尉,屯田渠犁”(《汉书.西域传下.渠犁》);“是岁用枣衹、韩浩等议,始兴屯田”。(《三国志.魏志.武帝纪》)
“营田”和“屯田”这两种土地经营方式在宋代和宋代以前区别较大,宋代以后在使用中经常混用。清代以前的“营田”和“屯田”大多是在国有土地上进行。
北魏宣武帝时(500—503) 命范绍为西道6州“营田大使”,实即“屯田大使”,因此屯田也称“营田”;唐代后期,内地设置很多屯田区,人们多将屯田称为“营田”,唐各道设“营田使”,州县设“营田务”,管理营田;宋承唐制,设“营田大使”、“营田使”,管理营田事务;唐、宋时,多称军屯为屯田,民屯为“营田”;元、明时期通称屯田。
清代,清雍正年间的土地经营有称“营田”的,也有称“屯田”的,其中在直隶的水利农耕称为“营田”,朝廷官称“营田”,专设“水利营田府”机构、设“水利营田使”官职,大兴畿辅“营田”。在新疆、甘肃等地则称为“屯田”。“屯田”强调开发地利,垦荒的性质更明显;“营田”充分利用水利,这是不同于屯田的主要特点,许多文献称之为“水利田”,将“水利营田”列入“水利田”一类,而诸多官方文献中将“水利田”与“屯田”列为并列的门类(《清朝文献通考》卷六《田赋六.水利田》)。可见,雍正年间的直隶水利“营田”并非“屯田”。
“营田”又不同于垦荒。雍正年间的畿辅“营田”活动一部分是在荒地上进行,一部分是在熟地上进行,更突出水利,是由国家投资、与治河并举、兴修水利、开辟水田、种植水稻的活动。普通垦荒活动不被官方列入水利营田活动中。
四、唐山古代“营田”(古代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这一时期)。
(一)唐山“营田”兴起。
在今海河流域、滦河流域,很早就有“营田”的记载,东汉、北魏时期实行“屯垦戍边、寓兵于农”政策,在京东通州、蓟州(古渔阳)一带开发“营田”、种植部分水稻。元代之前的京东相对比较偏远,这一带的“营田”多因军事而起,或为解决军粮或为安边御敌,均以军屯为主要形式,既有水田也有旱田。这种因军事而进行的“营田”也因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废弃,难以长久,但对当地的农业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,影响到了畿辅之地京东地区的农业生产。
元朝北京建都,成为了全国政治军事中心,汇聚了大量官员家眷、驻扎了大批军队,“南粮北运”以供京城,但大运河运输成本高,加上时有黄河泛滥河道阻断、兵匪劫粮等情况,常常是运几石粮才得一石粮。因此,在畿辅之地开发“营田”、解决北方特别是京城粮食问题,成为了元朝直至明清两朝一项国家大事。
泰定年间(1324年—1327年),翰林学士虞集提出在京畿之地开发“营田”,在京东种植水稻,他指出“京师之东,濒海数千里……海潮日至,淤为沃壤”,主张“用浙人之法,筑堤捍水为田”。(《元史.虞集传》)
元末(1353年)丞相脱脱建议发展北方水田,奏请皇上“京畿近地水利,招募江南人耕种,岁可得粟麦百余万石,不烦海运而京师足食”(《元史.顺帝纪五》),得到顺帝支持并设立“都水庸田使司”,脱脱亲自主持“大司农司”,在京畿之地开发“营田”,其中包括玉田县、丰润县(含原丰南县,原丰南县属丰润县),开始了唐山最早种植水稻、开发“营田”的历史。
可见,唐山“营田”初期萌芽于东汉北魏时期,“营田”真正形成于元末时期,“营田”地域在玉田、丰润、丰南。
(二)唐山“营田”发展。
明朝中期(1522年至1572年)大学士丘浚重提虞集旧议,建议于京东沿海地区筑堤捍水、浚河蓄水,改良利用滨海土地,招募屯垦,治理盐碱地,“必筑堤岸以拦咸水之入,疏沟渠以导淡水之来”,断河流、开长河、筑长堤、设水门,盐碱地变为良田千顷。(明.丘浚《屯营之田》)
明朝万历年间(1575年)徐贞明提出兴修畿辅水利、开垦水田,他认为“淀泊洼地留以蓄水,附近高处开辟圩田,如此则水利兴而水害除;至于永平、滦州……皆良田也”(《明史.徐贞明传》),唐山滦州包括现在的滦州市、迁安市、乐亭县、唐海县、滦南县、丰南区曾属永平府管辖。
明朝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天津巡抚万世德下令在静海至直沽、永平一带开垦水田,无论军民都要“自备工本,尽力开种”“官给印照,世为己业”。(光绪《畿辅通志》卷九十《河渠十六》)
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海防巡抚都御史汪应蛟“念地无水则碱,得水则润,若营作水田,当必有利”,首倡屯田、营田,“始买牛制器,开渠筑堤,一时并兴”,水稻田2000亩(明.汪应蛟《海滨屯田疏》);汪应蛟修筑的围子很多,最著名的是“十字围”即以十个字编号的十个围田,中间是一条较大的水渠,两侧各有五围,围内又开小渠,纵横交错,与较深的大渠相通,大渠又与河海相连。
正如清代雍正年间参与水利营田的陈仪所说“至今土人犹传十字围,所谓“求人诚足与,食力古所贵”者是已”(清.吴邦庆辑《畿辅河道水利丛书.水利营田图说》)。至今丰南王兰庄一带仍有“官围”、“南围”、“北围”之说。
屯田工程布置:“一面滨海,三面开渠与河沟通,深广各一丈五尺”构成环绕屯区四周的沟河系统;区内“四面筑堤以防水涝,高厚各七尺”,形成一座堤岸高厚的大围子,围口设闸控制,“又中间沟渠之制,条分缕析”,这是一种典型的围田模式,有利于挡潮拒咸、蓄淡洗碱。(清.吴邦庆辑《畿辅河道水利丛书.畿辅水利辑览》)
明朝天启二年(1622年)太仆卿董应举在通州以东、山海关以西进行屯垦戍边活动,包括永平府在内共十八万亩,在汪应蛟屯田旧迹上复垦“十围”即“食、力、古、所、贵、求、人、诚、足、与”,新开发“四围”即“出、作、入、息”,“收红白稻一万五千余石”。(《明熹宗实录》卷四十二)
明朝水利营田是由朝廷官方所倡导和主持,是以军队屯田为主的军屯,目的是为了解决军需,营田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天津和京东包括唐山玉田、丰润、滦县等地一带,既有旱田也有水田,劳动力以士兵为主,有的地方招募南方稻农。(《明史.李继贞传》)
至此,唐山“营田”到了明朝又有了发展,从玉田、丰润、丰南扩展到了古永平府、古滦州,包括现在的滦州市、迁安市、乐亭县、唐海县、滦南县、丰南区,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。
(三)唐山“营田”鼎盛时期。
清朝雍正时期是唐山“营田”的鼎盛时期。
清初,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,京畿地区水利失修,水旱灾害频发。顺治时期,水利建设主要在东南,畿辅很少国家投资,朝廷只在玉田、丰润修筑堤岸,以便防洪。(《大清会典则例》)
康熙时期,畿辅地区的水利得到朝廷重视,康熙四十三年,朝廷投资丰润开挖河道、开垦水田,每顷水田配四部水车,构成排灌系统,达到治河、灌溉、营田目的(《清圣祖实录》卷二一八);康熙十二年,清内务府在玉田县设“稻田庄”一所,有“营田”660亩。(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》卷一六〇)
雍正继位后实行重农政策,雍正三年(1725年)任命康熙十三子、雍正的患难兄弟、怡亲王允祥负责直隶“营田”水利实务,雍正四年(1726年)设“营田水利府”、设“水利营田使”,由怡亲王允祥总理其事,怡亲王提出“营治稻田,必须次第经理”,由国家“率先营治,以为农民之倡”。(清潘锡恩.《畿辅水利初案》)
“营田水利府”下设四局即京东局、京西局、京南局、天津局,负责水利营田工程,水利“营田”首先自京东开始,在京东的滦县、玉田、丰润等地试种水稻,这一带背靠高山、面朝大海、山泉较多,灌溉条件要比直隶南部好得多,这里“流泉喷涌,可种稻之处甚多,且地势高阜,无水潦泛溢之患”,“若开浚沟渠,引流种稻,于民生甚有裨益”,当年“营田”15000亩水稻,京东局包括唐山的玉田、丰润(含丰南)、滦州(含滦南)、迁安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四十六《水利营田》)
由于北方农民不懂水田之法,雍正下令江浙两省各选三十名熟悉水田耕种的人,每月给以工时粮米,令其到直隶教耕,等本地人学会之后,允其返回原籍;所需水田农具和水利工具,延请江浙工匠制造,并命直隶工匠跟从学习,以便使技术传接下来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九十四)
稻田造价较高,并不是家家都能种植水稻,怡亲王推行“小民力不能办者,动支正项代为经理,田熟岁纳十分之一,以补库帑,足额而止;其有力之家,率先遵奉者,圩田一倾以上,分别旌赏,违者督责不贷;有能出资代人营治者,民则优旌,官则议叙,仍照库帑例,岁收十分之一,归还原本。”。(清.怡贤亲王《请设营田专官事宜疏》)
开局“营田”的当年,各地就获得丰收,“营田”种稻成绩:京东局包括唐山的滦州、丰润、玉田六州县,稻田33500亩,京西局稻田76000亩,天津局稻田62300亩,京南局稻田156700亩,共计“营田”稻田328700亩。
在雍正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下,在怡亲王允祥总理水利营田下,畿辅水利营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,雍正赐赠怡亲王允祥御诗以表彰其“营田”功绩“经理度支需赞画,畴咨水土奏丰穰”。(《八旗通志》卷首之二《赐怡亲王》)
(四)京东局“营田”中的唐山“营田”。
京东地区临近京城,未开发的荒洼盐碱地较多,且“负山控海,负山则泉深而土泽,控海则潮淤而壤沃”,既有丰富的水资源,又有肥沃的土壤,“诸州邑泉从地涌,一决即通,水与田平,一引即至,具可疏凿成田”,京东以其丰富的水利资源,在雍正年间的“营田”活动中起了先锋作用,尤以玉田、丰润为最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四十六《水利营田.京东局》)
1、玉田“营田”。
玉田县北面靠山,泉水较多,涌泉成河;蓝泉河长年泛滥成灾,还乡河更是屡决。玉田县令王时泰省灾诗云:“巨浪千层水色新,秋成万顷没河滨。蛟龙不解苍黎恨,鱼鳖徒增赤子贫。怕听荒村云致雨,忍看残室灶生尘。灾伤谩道从来有,旱魃伤禾已二春。(光绪《玉田通志》卷三《輿地志.山川》)
怡亲王允祥经营畿辅玉田“营田”,疏通了蓝泉河,拓宽加深、修筑堤防;治理了还乡河,裁弯取直、拓宽河身、疏浚淤塞;引小泉、暖泉、孟家泉、黄家山泉、蓝泉等河水注入蓟运河,在玉田县袁家庄、曲河头、韩家庄、邢家楼、后湖庄等处共开发“营田”17448亩,这还不包括农民自营稻田。
特别是玉田县的后湖庄,明代徐贞明曾说,这里只要疏浚一下河流即可以种植水田。后湖北面是山,山水涨发时与蓝泉、螺山泉之水一并流下,形成一片沼泽地,芦苇丛生。雍正四年春怡亲王巡行水利经过这里,说“此稻乡也。”,亲自绘制一张水利营田图交给玉田县令吴士端,下令营治水田,吴士端奉行不悖,工竣田成,水稻连年丰收,吴士端也因此升任永平府知府,玉田、丰润二县也随之划归永平府管辖。(陈仪《后湖官地议》)
后来的玉田“营田”逐渐衰退,“雍正年间,于曲河头一带营水田数十倾,今皆淤成旱地”(光绪《玉田县志》卷三《輿地志.山川》蓝泉河条);还乡河沿岸营田“未几,田废,河亦屡决”(光绪《玉田县志》卷三《輿地志.山川》还乡河条);玉田“营田”也有延续下来的,同治年间“至今玉田、丰润尚食其利”。(清盛康《皇朝经世文续编》卷一一四《工政十一.直隶水利》)
2、丰润“营田”。
丰润“营田”在丰润县南部(即现在的丰南,清时丰南属丰润县),毗邻渤海,为众水所归之地,田野广阔、平畴万顷、土壤肥沃、河流水丰、水源充足,境内主要有四条河流即王家河、汊河、龙堂河、泥河,四条河流都是混混源泉、春夏不涸,但沿途田地却得不到灌溉。怡亲王疏浚源泉和河流,建坝筑堤,自陡河开挖了一条东北向的大渠,横向贯通这四条河流,使五河之水互相调剂,多开水沟水渠、上下沟通。无雨之际,引水灌田,无干旱之患;逢雨多时,则田内之水达于沟、沟水达于渠、渠水汇于河、河水归于泊,可保稻田无水涝之灾。(清.怡贤亲王《敬陈京东水利疏》)
丰润西南为陡河所经之地,陡河古称“馆水”,南流途经“稻地”,有“官渠”,宣庄以下有数百顷稻田。
丰润“营田”所引用的既有河水也有泉水,引用的河水有陡河、泥河,泉水有黑龙潭、杨家汫等,“营田观察使”陈仪向皇帝汇报了丰润县陡河两岸“营田”情况:“因丰润县属之陡河两岸历年营田,多至十围,屡获丰收,小民睹水田之利,争愿开种。”。(清.陈仪《请修营田工程疏》)
丰润“营田”面积很大,多至“十围”,传统中的“王兰庄营田”仅有851亩稻田,只是丰润“营田”中的一小部分,丰润“营田”范围主要包括丰南横沽、王兰庄、刁家窝、曹家泊、卢各庄、车道铺、望林泊、梁家湾、胡家泊、高丽铺、菱角泊、三家淀等村庄,丰润“营田”共计开发41500亩稻田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四十六《水利营田.京东局》.丰润县)
3、迁安“营田”。
迁安境内的还乡河又名浭水,发源于县城东北黄山之麓,“一泉涌出,汇为方塘,澄碧中喷珠累累,西流成河,水势甚驶素有“三湾九曲”之称,河堤东决则淹丰润,西决则淹玉田,极易发生水患。怡亲王纵观治河全局,提出“酌量于甚曲之处刘钦庄、王木匠庄各开直河一道”,对部分河堤“拓而广之,更加高厚”,从而达到“无冲决之患”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四十五《河渠》.还乡河)
就这样,在还乡河上游迁安两岸开辟了大量“营田”,主要分布在徐流营、三里河、泉庄等地,“营田”种植面积共计1600亩水稻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四十六《水利营田.京东局》.迁安县)
迁安这些“营田”使还乡河上游的水势得以分流,从而减少了下游的水害。光绪年间迁安仍有水稻种植,“迁安徐流口出,今冷口外温泉左右亦开稻田,其属有糯有稻”,徐流口即徐流营。(光绪《永平府志》卷二十五《物产》)
4、滦州“营田”。
滦州地势平坦,土壤湿润,滦河充沛清澈,河流泉水众多,境内主要有沂河、暖泉、福山泉、馆水等,雍正年间,怡亲王在以上各河泉“设闸疏渠,莱芜悉成埂稻”开辟“营田”,主要分布在王家店、老新庄、苏家桥、牧朱煌、梅庄、孟家店等地,“营田”种植面积共计2712亩水稻。(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四十六《水利营田.京东局》.滦州)
可见,清朝时期唐山“营田”主要分布在玉田、丰润、迁安、滦州,按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依次是丰润、玉田、滦州、迁安,整合唐山“营田”水稻种植面积共计63260亩,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唐山“营田”水稻种植四个州县总面积之和,跟新时代唐山“营田”其中一个曹妃甸区原唐海国有农场水稻面积32万亩相比也相差甚远。
|